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時間:2022-03-31 09:46
編者按:
目前,我國綠色金融如何融入小微企業、“三農”等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有待探索;同時,普惠金融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環境友好等問題。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要融合發展,應該如何做?
□實習記者 許予朋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舉辦的“從數字化農業保險到綠色鄉村振興——綠色農業保險專題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探討了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相互融合的實踐路徑,挖掘金融能為社會與環境帶來的雙重價值。
目前,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方興未艾,但如何融入小微、“三農”等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還有待探索;雖然普惠金融覆蓋率、可得性在過去幾年取得長足進步,但也面臨可持續問題、環境友好問題等。
在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集團舉行的春季年會上,多位主要國際組織負責人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后世界經濟可能轉向“以綠色、韌性、普惠推動發展”(GRID)的模式??梢?,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協同發展正成為全球性議題。
綠色金融還不夠“普惠”
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超過1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3.5萬億元。目前,我國綠色信貸余額位于全球第一,綠色債券存量排名全球第二,從規模上看已頗見成效。
但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直言:“綠色金融還不夠普惠”。
馬駿認為,目前綠色金融發展主要聚焦在大型基礎設施類建設方面,比如發展綠色能源、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筑項目。這些綠色項目的主體一般是大中型企業,央企、國企居多,小微企業參與度比較有限?!皬钠栈萁嵌瓤?,地方中小銀行綠色信貸占比相對比較低。部分中小銀行綠色信貸占比只有1%左右,而大型銀行可達10%至20%,甚至超過這個比例。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小銀行覆蓋的普惠客戶,包括小微企業和農業客戶等,綠色程度相對比較低?!瘪R駿說。
現實中,小微、“三農”領域具有發展綠色金融的潛力,也需要綠色金融產品幫助。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莫秀根介紹,研究發現,小微企業與農村產業制造了大量碳排放,這是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同時,很多小微企業主與農村微弱經濟體的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在環境政策方面的些微改變,也可能對其生產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現代生態農業建設中,需要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幫助農業實現綠色轉型。
亟須開發“三農”、小微產品
在聚焦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多位專家、業內人士表示,亟須調整目前的產品策略,開發符合微弱經濟體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
馬駿表示,過去的綠色金融產品多是為支持綠色基礎設施項目設計。但是小微企業對產品需求有自身特點,比如一些小微企業沒有項目貸款要求,而需要流動資金,怎樣對流動資金進行綠色標準認定,值得探究。目前,有些地方推出了企業“碳積分”“碳賬戶”,以碳積分作為對普惠客戶進行授信和利率優惠的基礎,這是很好的嘗試。未來,還可以考慮對綠色中小企業提供集合債券等金融工具。
太平洋產險總經理助理、董事會秘書陶蕾提出,一方面,綠色保險應該以“乘”的模式融入普惠保險。比如,綠色保險側重于對氣候變化風險的細化量化研究,如果將這些成果與氣候引致的農業損失形成更精準匹配,從而使得更多人能夠更便利地獲得普惠保障,就可以提升整個普惠保險的可得性。另一方面,綠色保險應該以“加”的模式納入到普惠保險中?!半S著整個社會綠色轉型步伐加快,產業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農村同樣如此,新增了很多新產業形態。如果將新產業形態以‘加’的模式納入到普惠保險中,受益程度將更高?!碧绽僬f。具體路徑上,陶蕾建議,可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化納入普惠保障范圍,可將農村綠色產業轉型納入到普惠保險中,引入更多資金提升農村產業升級的步伐。
“目前,農業保險業正從單純的‘?!優椤?防’結合;保險風險關口前移,降低了自然災害發生造成的損失,從?!晦r’向?!r’轉變?!鞭r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龍文軍稱,接下來應繼續推進農業保險創新,探索“一戶一保,一戶一單,一戶一賠”的模式。
加強制度與技術統籌
除了調整金融產品策略,推進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協同發展還應有政策統領、科技加持。
馬駿建議,將現有的普惠金融激勵機制,同綠色金融激勵機制進一步整合,實現對綠色、普惠經濟活動的雙重優惠?!熬唧w怎么做,還要深入研究。但工具都已經有了,比如綠色領域中當中有擔保、貼息、再貸款等工具,普惠領域當中也不乏上述工具。怎么把這些工具的重疊部分用好,并且把對象識別清楚,這些都是下一階段需完成的重要工作?!瘪R駿說。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 、綠色與智慧農業專家李想提出,在鄉村開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活動需要大量數據支撐,因此發展智慧農業非常重要。
據李想介紹,中國農業大學曾在重慶市秀山縣搭建綠色種養循環全過程智慧化體系,將糞污和秸稈在養豬場進行綜合發酵,解決污染問題的同時產出綠色有機肥,并將之投入到農田生產中,形成綠色種養循環。數字系統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全程嚴格的監控,將獲取的數據納入區塊鏈,形成了綠色生產的證據鏈條。這種方式有效獲得了消費者的信任,也提高了各方管理決策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