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時間:2022-03-29 09:46
□吳夢霞
非法網絡理財平臺詐騙分子往往利用投資者盲從、想撈好處的心理,一方面讓身邊的親朋好友推介,提升項目的可靠性,讓投資者認為大家都買了這個產品,那么自己也可以買;另一方面用高回報利誘,先給一些“甜頭”,即使投資者覺得心存疑慮,但看到理財收益到賬,就抱著僥幸的心理,于是一步一步落入詐騙分子的圈套。
方女士為退休工人,平日閑置資金以儲蓄為主。某日起,有一位李姓的理財經理經常到小區宣講,每次都會送一些米面油等禮物給小區居民,受到了大家的好評。在李某的熱情推薦下,以承諾“3年后本金翻倍”的高回報為吸引條件,方女士及周邊鄰居將資金交由一個網上理財平臺投資。方女士陸續轉賬至這個平臺理財已有16萬余元,也定期收到了較高的收益回報。
兩個月后,李某告知方女士,最近幾天該平臺在搞6周年的活動,如果投入更多的資金,到期利息會更可觀,且已經有很多鄰居都投資了,考慮到和她關系較好,特地留了理財份額。方女士一聽,立即轉賬10萬元至指定賬戶。結果轉賬后,再也無法聯系到李某,方女士才終于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近幾年,浙江銀保監局加大了金融消費者教育宣傳力度,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識別能力有所提高,但此類被騙事件仍時有發生。浙江銀保監局消保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投資的興起給了詐騙分子可乘之機,面對越來越多的理財平臺和理財產品,投資者如何有效識別陷阱和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技巧:
不輕信。投資者不可輕信陌生人或平臺工作人員的講述或者廣告信息,要想想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該產品及市場行情,想想產品是否符合市場規律。通過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等方面進行反復對比,對涉及的業務可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
不盲信。理財非存款,投資有風險。作為一個合規的理財產品,應當充分披露理財投資風險,做到嚴格的信息披露。如果某產品僅僅強調高收益、弱化風險,那么投資者就要謹慎決斷,決不可盲目相信高收益、高回報。
不僥幸。投資者應當保持理性謹慎的投資理念,想想自身經濟實力是否具備抗風險能力。對身邊親朋好友、鄰居推薦的“高收益”“高返利”產品敬而遠之,要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決不能抱著自己不會上當受騙的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