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時間:2022-03-17 09:30
編者按:
2022年2月,全球能源供應短缺,油價突破近幾年歷史新高,影響和波及經濟與貿易等領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場與國際形勢震蕩。
全球化石能源價格暴漲令歐洲迅速陷入了能源供應困境,在短時間內無法尋求足夠的替代資源,給全球能源消費者帶來巨大成本,迅速帶動國際金融、跨國貿易、國際關系等方面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進而影響全球綠色發展格局和可持續發展進程。
面對能源轉型新時代的全球低碳走勢,中國應重視國際突發事件對全球能源轉型、貿易格局、綠色投融資市場等方面的影響,注重保障能源安全與穩定,提高綠色金融市場的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國際能源與低碳話語權,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注入新動能。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團隊 王文 劉錦濤 趙越 葛敏
1 能源危機引發全球綠色投資困境
歐洲將核能和天然氣作為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過渡能源,而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供應短缺和化石能源進口危機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能源與綠色投資格局,并將改變全球碳中和進程。
歐盟面臨的能源風險
歐盟的天然氣長期依賴從國外進口,化石能源供應對歐盟來說具有保障性意義。從當前的市場表現來看,歐盟正面臨能源供給、用能成本與減排成本三者間關系脫鉤的風險。
一方面,通過風險傳導機制,國際能源與金融市場的聯動直接影響歐洲能源進口供給價格,歐盟進口能源在交易結算中受到了較大阻礙,用能成本具有顯著增大趨勢。自2022年全球能源危機以來,荷蘭TTF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屢創新高,甚至部分日期的增幅還達到50%。天然氣供應與價格間的關系脫鉤表明了歐美國家對外金融制裁后所造成的用能成本上升風險。
另一方面,歐洲能源危機所產生的悲觀情緒正擾亂著歐盟的減排節奏。歐盟碳交易中的碳排放權配額價格是體現歐盟減排進程的晴雨表:碳價越高,企業在減排方面的投入越多,對減排越重視,反之亦然。但在歐盟天然氣與石油價格快速上漲的同時,歐盟碳排放權配額(EUA)的價格從今年2月初的97歐元下降到3月初的69歐元。很顯然,化石能源危機讓歐盟對減排工作情緒悲觀,這也將為歐盟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增添了不確定性。
所以,從短期來看,歐盟的能源保障與減碳工作正遭受威脅。能源危機引發全球化石能源價格上漲和金融市場結算困境,同時引發歐盟的用能成本上升,并伴隨著碳價下降。
歐盟低碳轉型成本大增
為擺脫對外國的化石能源供給依賴,歐盟各國紛紛表示,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及相關技術,在確立能源獨立供給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對歐盟來說,以擴大光伏、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規模實現能源自主供給的路徑仍難以脫離化石能源進口影響。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長,短期內為保障區域內能源安全,歐盟或仍需依賴能源進口支持。
在建設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鎳、鋁、銅、鈷等礦石等原材料。歐盟在《歐洲綠色協議》中明確將以上原材料列為能源轉型中必不可少的“綠色”金屬。歐盟對這些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當前全球局勢下歐盟的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原材料也面臨一定的供應短缺問題。因地緣政治與供應成本等因素的影響,歐盟難以脫離新能源基礎設施原材料進口供應的影響。在全球能源危機初期,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鎳現貨價格突破2.5萬美元/噸,并創下10年來的新高,庫存也從去年4月的26萬噸下降至今年2月底的8.23萬噸。如此來看,能源危機不僅對歐盟能源消費成本產生直接影響,對長期綠色能源建設也造成了成本方面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對于歐盟長期的綠色能源供給來說,盡管能源在未來有機會實現獨立生產,但生產設備的原材料需求或將難以擺脫進口供給影響。
全球綠色投資前景
綠色投資是以幫助人類應對與適應氣候變化而產生的投資行為。近些年ESG成為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主流投資趨勢,但在能源危機后,ESG投資的社會責任屬性或受政治性因素的影響而削弱。
從環境(Environmental)角度來看,環境污染或將加劇。前文提到,為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進口依賴,歐盟各國有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但在能源建設完工前的窗口期中,更穩定的煤炭發電將成為歐盟保障能源供給的首選。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歐洲綠色協議》負責人蒂默曼斯表示,“歐盟各國在轉向可再生能源前,可以在煤炭上停留更長時間,以避免對天然氣的依賴?!边@也將提升全球碳排放量,并削弱全球綠色投資的積極性。
從社會(Social)角度來看,部分國家的綠色發展或將被世界孤立。不少歐洲企業在自發地出售外國新能源相關企業股份,將企業綠色發展把握到自己手中,提高自主性、減低對外依賴,這將割裂世界綠色化發展格局,不利于全球綠色能源、綠色技術、綠色投資等方面的共同發展、資本流動和產業交流。
從治理(Governance)角度來看,金融制裁或將引發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歐盟實施SWIFT金融制裁除了不利于部分國家之間的能源交易結算外,對于債券國來說也很難收回債務,難以收回的債務容易引發債務危機。
綜合來看,此次能源危機將增加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資金成本與機會成本,同時也將抑制全球對綠色產業投資的積極性。僅對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來說,能源危機并沒有為任何國家帶來明顯的利益,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仍需各國共同努力,協同配合。
2 全球低碳格局
能源危機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是短期性和階段性的,但它在深層次上影響了未來全球能源產業與綠色投融資市場的走勢,甚至改變國際碳中和進程下的國際格局。經過此次全球能源危機,不少國家意識到要把握能源產業發展的主動性,提升戰略獨立性,在碳中和目標下通過能源的清潔可再生替代來降低本國能源系統對化石燃料的進口依賴,同時加快布局綠色投融資市場的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以在未來能源新轉型時代中占據優勢地位。
能源領域
在能源領域,能源新轉型時代的能源格局將發生二次重塑,可持續、多元化、安全自主的新型能源體系成為各國戰略新目標。
歐洲對外化石能源進口的依賴程度極高。國際能源危機后,歐洲對外進口管道天然氣受到地緣政治阻礙,令歐洲能源市場發生嚴重短缺,迫使歐盟不得不加倍投入可再生能源。
因此,能源轉型在全球碳中和進程中的核心地位將進一步提升。開展能源的清潔轉型不僅是降低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在滿足能源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環境友好性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也是逐步實現與外國化石燃料資源脫鉤,并在類似此次能源危機的國際事件中降低本國沖擊的重要舉措。能源轉型不僅是簡單地向可再生能源過渡,而是建立起具備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屬性,國際風險防御力屬性、注重能源安全保障性的綜合能源發展體系,反映了能源轉型在能源新轉型時代的新方向。
由此可見,能源危機對全球能源產業格局的重塑是顛覆性的。在能源轉型時代,各國將從此次能源危機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加速對清潔能源的投資部署,降低對化石能源的進口依賴,尋求能源發電布局的多元化,做到既不盲目發展可再生能源,也不過早放棄傳統能源,并合理安排過渡能源,提升能源系統的抗風險能力。下一階段能源格局,將是能源安全與清潔低碳并行、產業增長與運行穩定并重的綜合格局。
金融領域
在金融領域,可持續綠色投資規模將加速增長,令大部分國家改變投融資布局方向,并注重提高綠色金融的國際防御力。
全球能源供應危機極大地推動和提升了全球綠色投資的規模和增速。盡管歐盟近年來通過大量氣候政策布局推進2050年碳中和目標,仍無法迅速應對能源危機帶來的巨大影響,從而能源等綠色產業的低碳多元化發展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亟須支持的重要目標。
當前,可再生能源本身具備一定的不穩定性,風力發電無法做到24小時持續供應,光伏和水電受制于天氣和季節因素,核能則面臨核安全問題和技術攻關難題,從而需要階段性地依賴部分化石能源發電和過渡能源,各種綜合因素為全球能源局勢增添了綜合不確定性。因不確定性連鎖引發的能源危機以及衍生的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危機將會以更高的頻率發生,為各國進一步帶來綠色金融的國際風險防范需求,也提升了綠色投融資應對氣候變化防御力的創新要求。
為此,能源新轉型時代的國際綠色投資將進一步聚焦于能源危機的金融防范,在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產業、綠色升級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金融的氣候轉型與綠色創新在抗風險層面提升了新高度,各國將積極設立對沖全球綠色投資風險的金融工具,以應對國際氣候與能源突發事件帶來的能源與貿易危機,例如國際能源保險、氣候變化衍生品、綠色抗風險基金等,推動和保障綠色投融資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貿易領域
在貿易領域,國際貿易進出口競爭與合作將越來越聚焦于清潔能源產業,貿易格局發生“脫碳化”。
隨著國際碳中和進程加快,符合綠色低碳屬性的清潔能源產業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而此次全球能源危機進一步奠定了清潔能源成為國家戰略核心地位的趨勢。能源是經濟命脈,關系到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國將不斷重視在碳中和背景下進一步保障能源發展的戰略自主性和能源系統的戰略安全性,降低對化石能源的對外依賴。能源國際貿易重心將從化石能源逐漸轉變為清潔能源產業原材料、設備、技術的進出口。
清潔能源產業雖然能擺脫非可再生能源的資源稟賦劣勢,但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核心技術沒有擺脫對外依賴,也沒有成為國際貿易競爭的重點賽道。在此過程之中,中國加快可再生能源產業布局,在光伏、風電等領域占據了國際優勢地位。中國光伏產業對外貿易量持續擴大,已成為最大的光伏出口國家,2021年出口到歐洲市場的光伏組件高達40.9GW,同比增長54%,進一步強化了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令其他國家對中國清潔能源依賴度持續提高。能源新轉型時代全球貿易格局的改變,將帶來大國實力的轉變,大國崛起將不再通過化石能源掌控貿易和金融,而是加快布局低碳產業。那些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占據資源和技術優勢的國家將會實現能源新轉型時代與碳中和時代的綠色崛起。
3 中國:把握能源自主權和話語權
在全球能源突發事件引發的全球及歐洲能源短缺問題中,歐洲動向已經對中國和世界表明,不僅應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布局清潔可再生能源,更要積極把握自身能源主動權和提升國際能源話語權。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如何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是能源發展的首要問題。只有把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充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牢牢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
把握能源話語權
為了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進口供應依賴,歐盟委員會在2022年2月28日公布的計劃中重點指出將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需要從進口化石燃料轉向依賴當地生產的低碳型能源。此次能源危機很大程度將成為歐洲發展清潔能源的催化劑,清潔能源發展符合國際碳中和綠色升級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進程,也不受制于化石資源進口。從中可以看出,為了防止新一輪的能源霸權的崛起,同時爭奪能源話語權,中國必須加快布局清潔能源,從全球及歐洲化石能源供應短缺危機中意識到發展清潔能源的必要性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從能源供應角度來說,我國是煤炭資源大國,而石油及天然氣儲量相對不足。受到能源生產結構影響,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絕大部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對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不斷提高,但中國本身石油存儲量很低,且開發難度高,因此需要大量進口石油。由于歷史及國際政治環境,中國進口石油等路線極易受到他國封鎖。因此需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如大力發展風力、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減少化石能源依賴,健全碳市場,發展綠色金融以推動綠色能源的發展等,符合中國自身的國情,并可在發生國際區域風險事件的時候,降低對國內的影響。
從能源安全、環境和經濟性等方面考慮,中國應發展多元化的能源結構,從短期、中期還是長期來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發展清潔能源是中國確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
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本次全球突發事件帶來的歐洲能源危機,與歐洲各國存在“一刀切”“運動式”減碳有很大關系。從思路上說,一定是先保障能源安全,再推進綠色低碳改革。雖然此次危機不會導致全球綠色低碳改革轉型停滯,但是會加大綠色升級成本。為了順利達成“雙碳”目標,中國必須在方法路徑上多一些備選方案,多一些柔性的管理應對措施,應按照自身能源產業格局與碳中和目標合理規劃清潔能源產業,兼具防范國際能源危機沖擊和國內能源轉型風險的特點。
從我國的能源結構來看,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主的火力發電依然是目前發電的主力。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但暫時難擔重任。數據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比超過40%,然而發電量只占總發電量的27.3%。尤其是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占比接近25%,但發電量占比不足10%。因此,如果想順利完成“雙碳”目標,降低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已成為能源結構轉型中的必然要求。不過,規模如此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費,意味著任何“躍進”式的“換賽道”都會導致社會生產和生活用能的供應問題。
中國應從國際角度客觀分析國際綠色發展背景,按照自身能源產業格局與碳中和目標合理規劃清潔能源產業,兼具防范國際能源危機沖擊和國內能源轉型風險的特征,逐漸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綠色發展之路,以應對新一輪的國際能源危機和競爭。
首先應當準確分析形勢,不僅要分析國內的發展形勢,還要分析國外的發展形勢,做到規劃引領未來。從清潔能源的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
其次應進行合理規劃,落實到具體項目上面,需要進行合理的評估。需制定符合當地綜合基礎的綠色發展目標,根據項目所在地的資源儲量、建設條件、電力消納、敏感性因素等對規劃項目進行評估,分析項目實施的可行性以及需要破解的難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解決措施。對于條件優異的項目優先開發,條件一般的延后開發,條件較差的直接舍棄。
最后有序實施可行性項目,做好各類清潔能源發展規劃之間的銜接工作,進行科學管理,實施第三方監督。
能源安全事關發展安全、國家安全,不容有失?,F階段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繼續增長。必須貫徹“三新一高”要求,立足國情,妥善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深化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王文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錦濤、趙越、葛敏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團隊成員)